虚拟电厂(VPP)对电力资源的调节是其最核心、最精妙的功能。它本质上扮演着一个“全能电力调度员”的角色,但其调度对象不再是几个大电厂,而是成千上万个分散的、类型各异的分布式资源。
1. 察:全面感知与实时监测
这是调节的基础。虚拟电厂通过安装在各类终端资源上的智能电表、传感器和控制终端,实时收集数据:
-
发电侧:分布式光伏、风电的实时发电功率和预测。
-
负荷侧:楼宇空调、工厂生产线、电动汽车充电桩的用电功率和可调节潜力(如空调能调高几度而不影响舒适度)。
-
储能侧:储能系统的当前荷电状态(SOC)、最大充放电功率。
所有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汇聚到虚拟电厂的“大脑”——云控平台,形成一个完整的、实时的系统运行状态图。
2. 算:智能决策与优化计算
这是虚拟电厂的“大脑”工作环节。平台基于收到的数据和外部的电网需求指令或电力市场价格信号,进行高速优化计算。
-
目标:在满足所有约束条件(如用户舒适度、生产过程连续性、储能安全)的前提下,以最低成本或最大收益完成电网的调节需求(如降低1000千瓦负荷)。
-
算法:采用复杂的优化算法和人工智能模型,决定“让谁调节、调节多少、何时调节”。例如,是让A工厂的空调调节,还是启动B储能电站放电,或是降低C充电桩的功率,抑或是三者组合。
3. 控:精准执行与协调控制
计算得出最优策略后,虚拟电厂平台通过通信网络向各个终端资源下发控制指令。
-
负荷侧调节(需求响应):这是最常用的手段。
-
削峰:在用电高峰时段,远程降低商业综合体的空调功率、调节冷冻库的制冷温度、暂停非紧急的工业生产线(如抛光、清洗工序)。
-
填谷:在用电低谷时段,启动电动汽车充电桩、鼓励工厂在夜间生产。
-
-
储能侧调节:
-
放电:在用电高峰时放电,相当于一个“电源”。
-
充电:在用电低谷时充电,相当于一个“负荷”,吸收多余的电能(特别是风光发电多时)。
-
-
发电侧调节:
-
如果有自备的分布式燃气轮机等可控电源,可以指令其增加或减少发电出力。
-
所有这些控制可以是自动化的、毫秒级响应的,无需人工干预。
4. 评:效果验证与收益结算
调节指令发出后,平台会持续监测实际执行效果,验证是否达到了预期的调节目标(如确实减少了1000千瓦需求)。
-
性能评估:评估每个资源的响应速度、调节精度和可靠性,为未来的优化调度提供数据支持。
-
经济结算:根据每个资源实际提供的调节服务量,按照事先约定的价格进行收益结算,将钱分给参与的用户。这是激励用户持续参与的关键。
网约车平台
你可以把虚拟电厂理解成一个 “电力版的网约车平台”:
-
分布式资源(空调、储能、电动汽车)就像是路上行驶的私家车。
-
电网(需要调节电力)就像是需要打车出行的乘客。
-
虚拟电厂平台就像是网约车平台(如滴滴)。
-
“察”:平台知道所有车辆的位置、状态和空座率(实时监测)。
-
“算”:平台收到乘客的订单后,通过算法计算出由哪位司机来接单最合适、路线最优(智能决策)。
-
“控”:平台将订单发送给指定的司机(下发指令)。
-
“评”:行程结束后,平台从乘客那里收取车费,并按比例分给司机(验证结算)。
-
虚拟电厂就是这样,将海量、分散的电力资源高效地组织起来,去完成“乘客”(电网)的出行(调峰、调频)需求。
实际应用场景举例
场景:夏季用电晚高峰,电网压力巨大,急需降低某区域的用电负荷。
-
电网发出需求:向虚拟电厂平台发布指令:“请在30分钟内,降低1000千瓦负荷,持续2小时。”
-
平台快速计算:虚拟电厂平台立刻分析旗下所有资源的状态:
-
商业综合体A:空调可调节,预计可降负荷300kW。
-
工厂B:有一条非紧急生产线可暂停,预计可降负荷400kW。
-
储能站C:当前电量80%,可放电300kW。
-
电动汽车充电站D:可将10个快充桩功率暂时降低,预计可降负荷200kW。
-
优化决策:选择调用A、B、D的资源(共900kW)和C放电100kW,组合完成目标。这样对用户影响最小,且成本最优。
-
-
下发指令执行:
-
向综合体A发送指令,将其空调主机功率自动下调。
-
向工厂B发送指令,暂停指定生产线。
-
向充电站D发送指令,将10个充电桩功率从60kW暂时降至40kW。
-
向储能站C发送指令,以100kW功率放电。
-
-
验证与结算:
-
平台确认总负荷降低了1000kW,响应了电网需求。
-
事后,平台根据A、B、C、D各自贡献的调节量,向他们支付报酬。
-
1. 电网降负荷需求
这个价格不是固定的,它由市场决定,波动很大。其定价机制主要分为两种:由政府制定的补偿价格 和 由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。
a) 政府制定的补偿价格(主要用于“需求响应”)
在许多虚拟电厂项目的初期,为了鼓励用户参与,政府或电网公司会出台明确的补偿价格标准。通常有两种模式:
-
固定补贴价格:例如,深圳市曾规定,对参与虚拟电厂需求响应的用户,每响应1千瓦负荷,补偿10元/小时(注意单位是“元/千瓦”,而非“元/度”)。这意味着,如果一个工厂响应了100千瓦的负荷,持续2小时,它将获得
10元/千瓦 * 100千瓦 * 2小时 = 2000元
的补偿。 -
电费折扣/激励:另一种形式是,参与用户可以在电费账单上获得直接折扣,例如每度电便宜0.1元,而不是直接获得响应补偿。
特点:价格稳定、透明,旨在培育市场,但可能无法完全反映资源的真实市场价值。
b) 市场竞争形成的价格(主要用于“辅助服务市场”)
这是更成熟和高阶的模式。虚拟电厂作为一个整体,像传统电厂一样,参与电力现货市场或辅助服务市场(如调峰市场)进行竞价。
-
价格由供需决定:
-
在电力极度紧张时(例如,夏季用电晚高峰,所有机组都满发仍不够用),为了“削峰”,电网愿意支付高昂的价格来购买负荷削减能力。此时的边际出清价格可能会非常高,可能达到3-4元/度电甚至更高。
-
在电力供应宽松时(例如,春季凌晨,风电光伏大发而用电需求低),为了“填谷”,激励用户多用电的价格就会很低,可能只有0.1-0.2元/度电。
-
-
报价模式:虚拟电厂运营商会根据其聚合资源的成本(如给用户的补偿价、自身运营成本)和预期利润,向电力交易中心申报一个价格。交易中心按“价格优先”的原则排序,从低到高调用资源,最后一个被调用的资源的报价,就是市场的统一出清价格。
特点:价格波动大,能真实反映电力商品的时空价值,对虚拟电厂的运营策略和预测能力要求极高,但收益潜力也更大。
2. 支付的主体是哪些?
资金的最终来源是电力用户,但支付的主体(即“谁直接掏钱”)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不同。
-
电网公司:
-
这是目前最主要的支付主体。当电网公司以“需求响应”项目的形式组织虚拟电厂进行削峰填谷时,它会直接向虚拟电厂运营商支付费用。这笔钱通常来源于电网公司的运营成本,或通过输配电价进行疏导。
-
-
电力市场/交易中心:
-
在已经开放电力辅助服务市场的地区(如广东、山西、山东等),虚拟电厂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参与竞价。一旦中标并提供服务,电力交易中心会根据市场出清价格,从所有市场成员(主要是发电厂和电力用户)缴纳的相关费用中,向虚拟电厂支付报酬。
-
-
售电公司/大型电力用户:
-
一些售电公司为了平衡其购售电偏差(避免罚款),会愿意向虚拟电厂购买调峰服务。
-
一些执行“峰谷电价”且价差很大的大型企业,如果自身调节能力不足,也可能向虚拟电厂购买服务,以降低其高峰电费支出。
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