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!我是 李祺,很高兴能通过博客园这个平台和大家交流。我是一名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生,在平时生活里,音乐、旅途和美食是三大支柱。耳机里永远循环着不同语言的旋律:华语流行的细腻歌词、K-pop 的强劲节奏、英文歌的叙事感,都能让我在忙碌时快速切换状态。
旅游是我探索世界的方式。去过厦门的老城区,踩着石板路听海风穿过红砖墙;也在成都的小巷里,跟着阿姨学做酸辣粉的秘方。最难忘的是在大理的一家民宿,和来自五个省份的陌生人围坐烤火,用各自的方言讲笑话 —— 那时候突然明白,所谓 “人文风情”,其实就是不同灵魂碰撞出的火花。
至于美食,酸和辣是我的本命。曾为了找一家藏在老巷子里的酸汤鱼,在贵阳的雨里转了三个小时,最后捧着热汤喝到出汗时,觉得一切奔波都值了。我甚至有个小习惯:每吃到惊艳的味道,就会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食材搭配和口感描述,慢慢攒出了一本 “私人美食词典”。
我的闪光点,大概是 “把想法落地的执行力”。朋友总说我 “脑洞大但不空想”:比如看到社团活动报名表格太繁琐,就花三天自学 Excel 函数,做出了自动统计的模板;觉得歌单分类太乱,就用 Python 写了个按曲风自动整理的小工具。这种 “想到就做” 的习惯,其实源于高中时学摄影的经历:从完全不懂构图到能独立完成班级毕业册拍摄,我花了八个月,每天放学后对着教程练参数,周末扛着相机在城市里扫街,硬生生把 “兴趣” 磨成了 “能帮到别人的技能”。现在翻看当时拍的照片,不仅看到了成长,更明白 “行动力” 才是让想法发光的关键。
现状、经验和计划
二、现状、经验和计划
(1)技能树与期待
已具备的能力:掌握 Python 基础语法,能编写简单脚本(如数据整理、文件批量处理);熟悉 Linux 基本操作,能独立完成文件管理、权限设置等基础任务;具备计算机基础操作能力,熟练使用 Office 办公软件及常用设计工具。
技术兴趣:对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方向很感兴趣,喜欢从杂乱的数据中找出规律,用直观的图表讲述故事。
待提升的能力:编程深度不足,缺乏复杂项目开发经验,代码逻辑性有待加强;对计算机专业核心知识(如算法、数据结构)掌握薄弱;团队协作经验较少,不熟悉项目开发流程和代码规范。
课程期待:
希望能系统学习编程实战技能,加深对计算机专业知识的理解。在课程实践中,想从基础角色做起(如数据整理、文档编写),逐步参与核心功能开发,积累团队合作经验。
(2)未来规划:先夯实基础,再探索更多可能
目前没有太远的规划,更倾向于先把当下的专业知识学扎实。每天花 1 小时巩固 Python 基础,周末跟着网课做小型数据分析项目(比如用公开数据做简单的消费趋势分析)。
优劣势分析:优势是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,学习动力强;劣势是基础较薄弱,需要比别人花更多时间补短板。
本学期规划:认真上好每门专业课,做到作业独立完成不拖延;每周至少花 3 小时看编程教学视频,月底完成一个小型数据分析案例。
(3)代码量与目标
目前代码量:Python 约 300 行(主要是课程作业和小工具)。
了解到一流科技公司的入职门槛通常需要累计 10 万行以上代码量(包括课程项目、个人实践和实习经历),这也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。
(4)时间投入与 WOOP 计划
每周计划投入 10 小时在这门课上(包括上课时间)。
选择:C. 比以前的课稍多一些。
目标:课程结束时完成 1500 行代码,平均每周约 80-100 行。
WOOP 方法应用:
Wish:能独立完成课程要求的所有编程任务,代码通过率达到 90% 以上。
Outcome:期末看到自己写的完整项目运行起来时,会特别有成就感 —— 不仅证明了努力有回报,也能更自信地面对后续的学习挑战。
Obstacles:最大障碍是 “遇到难题容易急躁”,比如卡壳半小时就想放弃,心里会想 “反正别人也可能不会”。这可能导致问题堆积,最后只能敷衍完成。
Plan:如果遇到卡壳超过 20 分钟,就先在笔记本上写下 “目前卡住的点”,然后请教同学或查阅资料;如果当天实在解决不了,就设定 “明天上午 9 点前必须搞定” 的闹钟,绝不拖延到截止日期
三、提问与反馈:做主动的学习者
我选择 C:有问题就问,至少一学期提三个问题,认真按时填写反馈。
我觉得学习就像拼图,遇到缺口(疑问)时及时提问,才能更快拼出完整的画面。平时会把编程中遇到的 “为什么这样写更高效”“这个报错的底层原因是什么” 之类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,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向老师或助教请教。对于课程反馈,我会客观写下自己的学习难点和建议,因为好的教学从来都是 “教” 与 “学” 互相促进的结果。希望通过这门课程,我能在专业技能和学习能力上都得到显著提升,也期待能和同学们共同进步,一起完成精彩的课程项目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