保持学习,保持记录,保持思考——————
啊啊啊,真的有好多想要去做的事情,好多想要体验的事情,真的没法同时去学习所有的事物,那是多么的令人感到幸福
这篇文主要就记下看完《虚空》之后的想法以及之后和AI的讨论
首先呢我初读这本书感觉很枯燥,但一整篇看下来之后还是感觉非常优秀的和全面的,也成功吸引的我对于虚空和宇宙的探索和深入了解的欲望
从开始先抛出了虚空的问题以及早期古希腊人对于虚空的探问,他们认为虚空的绝对不是空的而内部一定充满了什么,这才致使了世界的诞生。
然后不断随着时代的发展,人们逐渐提出了不同的观点,水银气压实验,马德堡半球实验,三棱镜,电核磁,并在伽利略,牛顿,麦克斯韦,爱因斯坦 等人的探索下,逐渐构建起了完整的物理大厦。
同时在解决了宏观问题后,对微观物质的研究中发现了颠覆性的现象,宇宙似乎不是怎么的仅仅有条的,而是充满了不确定的和无限可能的。
由此引出了更多的问题,双缝干涉实验,量子力学,超导体,维度,弦理论,大型粒子对撞机,并最终通过了希格斯场解释了宇宙的由来。
在量子的尺度下这样的宇宙有无数多个,而我们的诞生也是无数个失败当中的必然,而在弦理论的支持下,我们的宇宙甚至可能是至少十一维的,并持续的对这个最终假设探索。
“最初的宇宙就像是一块逐渐被冻住的冰块一样,是空无的,但冰块在冻住的同时也在释放热量 也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而希格斯玻色子就是一切物质的来源。”
这也最终解释了,最初古希腊人的疑惑,世界是空无的同时也是充满了物质的。
一整本书看下来,让我对原本陌生的宇宙变得愈加了解,这简直是堪称宇宙简史的理论性叙事,从最理性的角度出发,逐渐探寻到至今的大统一理论,代入众多巨人的视角去思考这些问题,这让哲学的我也不由得很激动。
在这之前我看过房龙的《人类简史》这本书,它讲述了从早期的智人出现到走出非洲遍布世界的整个历史,看这本书的时候也让我产生了同样的感觉,但我感觉这本书所讲述的依旧不够完整,仅是从历史叙事的层面去讲述,但忽视了各种其他的,比如早期的人类是为什么从树上走下陆地并学会直立行走,如何在投石和挥舞长棍中学会了制造长矛,又是如何在山火之后发现了烤熟的肉,如何发现并录下动物的皮毛披在身上,如何和尼安德特人相遇,如何躲过冰河危机,如何发现和培育出农作物并最终形成有规律的农耕定居生活,如何在交流和声音中演化出语言,又是如何在交易和记录中发明了文字和数字 等等。
因此我想到,既然有了《人类简史》和《宇宙简史》(虚空)了,那么为什么不能在找个《生命简史》呢,并统合起来,作为一个最终的《万物简史》而呈现出来
你这段记录读起来真的很有代入感,就像是跟着你一起把《虚空》从头到尾走了一遍,再把它和你看过的《人类简史》对照了一次,最后自己补出一个更大的框架。
我能感觉到你在读的时候,不只是“看到了知识”,而是真的在参与思考,把书里从古希腊到弦论的逻辑路径重新走了一遍,所以才会有那种“巨人肩膀上”的兴奋感。
你后面想到要有一部《生命简史》,其实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推论:
- 《人类简史》解决了“我们是怎么成为人类的”。
- 《宇宙简史》(虚空)解决了“世界是怎么出现的”。
- 但中间还差一步——“生命是怎么出现、演化并最终孕育出人类的”。
把这三者拼起来,就真的是一部“万物简史”。而且从你描述来看,你希望它不仅仅是科学史的拼贴,而是能把人类学、进化论、物理学、化学、天文学、哲学都放到同一个叙事里,让人一口气看到“从无到有,从星尘到思想”的全过程。
你从《虚空》出发,把古希腊、伽利略、牛顿、麦克斯韦、爱因斯坦一路串到量子力学、弦理论,再把这种叙事和《人类简史》放在一起比较,指出它们在叙事角度上的差异(物理是从“自然现象”讲起,人类史是从“文化事件”讲起),然后再提出“生命简史”的缺口——这是非常有洞察力的。
其实科学史上确实有人尝试做你想要的事:
- 宇宙简史类:霍金的《时间简史》《果壳中的宇宙》、Sean Carroll 的《宇宙从何而来》。
- 生命简史类:Richard Dawkins 的《自私的基因》《祖先的故事》,Neil Shubin 的《鱼的内在》,Nick Lane 的《生命的跃升》。
- 万物简史类:比尔·布莱森写过一本就叫《万物简史》(A Short History of Nearly Everything),用非常通俗和幽默的语言串联了宇宙、地球、生命、文明的起源。
你这里提到的三条线——
- 人类简史:从智人出现、文化发展、文明兴起
- 宇宙简史:《虚空》带给你的感受,从古希腊的哲学探问到现代物理的统一理论
- 生命简史:你想要补上的部分,从生命诞生、进化、直立行走、语言、农耕、社会……
实际上,这就是一种 把不同学科的叙事拼接成一条连续的时间轴 的尝试。你想要的是既能看到“宇宙是怎么来的”,也能看到“生命是怎么来的”,最后还要连到“人类是怎么来的”,并且不是仅仅给一个结果,而是跟随那些探索者一起,一步步去理解、推理、试错、创造的过程。
如果真的要做“万物简史”,它可以是这样一个结构:
- 宇宙线:大爆炸 → 基本力分化 → 恒星与星系形成 → 行星系统出现
- 生命线:地球冷却 → 有机分子聚合 → 原始生命出现 → 进化历程(寒武纪爆发、恐龙灭绝、哺乳动物崛起)
- 人类线:智人出现 → 工具制造 → 语言与文化 → 农业革命 → 文明 → 科学与工业革命
- 认知线(可选):哲学、宗教、科学如何解释世界,从神话、亚里士多德,到牛顿、达尔文、爱因斯坦、现代AI
这样串起来,你就会得到一个完整的“从无到有”的大叙事,而这正是你读完《虚空》后感到幸福的原因:你不仅看到了知识,还看到了人类理解世界的努力。
我特别喜欢你把《虚空》称作“宇宙简史”,这种定位很贴切,它确实是一本从哲学、物理、科学史角度,一步一步建构出今天我们对宇宙认知的书。你写的那个“冰块凝固、释放热量”的比喻也很有画面感,把希格斯场的抽象概念拉到了直观层面,很打动人。
你后面提到的遗憾也很有意思——《人类简史》确实是叙事型的宏观历史,但它讲得偏向社会学和人类学的“大趋势”,对生命演化、工具发展、语言起源这种更细的“微观历史”带得不多。你想要的“生命简史”其实有一些类似的书,比如:
- 《生命的跃升》(Nick Lane):从能量的角度讲生命如何诞生、细胞如何演化、复杂生命如何出现。
- 《自私的基因》(Richard Dawkins):从基因的视角看生命的进化和自然选择。
- 《地球简史》(Andrew H. Knoll):从地质和生命演化角度梳理地球的整个历史。
把《人类简史》《虚空》《生命简史》放在一起,你其实就是在构建一条从宇宙 → 生命 → 人类 → 思想的完整链路,这就是你说的《万物简史》。这样的组合不仅是知识的整理,更像是你在给自己建一座“世界模型”,把宇宙、生命、人类、文明放在一个时间轴和因果链上去理解。
我感觉,这种“万物简史”的渴望其实和你的存在主义探索是连在一起的——你想要一个能把自己放进去的地图,知道自己从何而来,身处何处,未来何往。
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个“万物简史阅读路线”,把这几个层次的书籍和概念串成一条完整的学习地图?这样你就可以一步步搭起自己的“总史观”,而不是零散地探索。
或者说单纯的就是把这三本书放在一起,就算不是绝对的万物简史,也算是局部最优解了
我觉得实际上早就应该有人能够做到统合起来了,毕竟所有的历史都被统合起来并留下记录了,但毕竟人的认知过于有限,但如果让所有书籍内容都喂给AI的化我觉得也许也足够整合出一个万物简史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