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自我介绍
仇子妍,19岁,一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大二学生,爱好画画、听歌、看演唱会
我的闪光点:很有自己的想法,对自己特别想做的事情有着较强执行力,喜欢接触新事物,随机应变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较强,能较好地处理突发状况
- 现状、经验和计划
- 已具备的能力:初步掌握了C语言和Java的语法,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开发。了解链表、栈、队列等基本数据结构的概念,但在实际编码应用上还不够熟练。
- 技术偏好:因为个人爱看演唱会,所以好奇那些黄牛、票务背后的程序员都是怎么搞到好位置的票的,通过自己的一些了解,我的技术偏好是高并发网络应用、后端开发、分布式系统以及网络安全。这一切都是构建一个强大抢票系统所必需的核心技术栈。
- 缺少的能力(Obstacles):
内功不足(障碍一):我还不清楚计算机底层(CPU、内存、I/O)是如何协同工作来处理海量网络请求的。这正是我学习《计算机组成》这门课的核心目的——理解机器,才能最优地驾驭机器
知识孤岛(障碍二):我的知识是零散的。网络、操作系统、数据结构、编程语言这些课程在我脑中尚未串联成一个完整的体系,无法设计出有效的系统架构。
实战为零(障碍三):缺乏项目经验,代码量严重不足,无法将想法落地。
期待与角色:我期待通过这门课,为我的技术大厦打下最坚实的地基。在课程实践中,我希望不仅能完成实验,更能尝试用硬件思维去优化软件性能。
三、未来规划与准备
目前规划是考研,后期希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后端开发工程师,最终有能力架构高并发、高可用的系统。
优势:我有极其清晰和强烈的目标作为学习驱动力,对相关技术有自发的、浓厚的探索兴趣。
劣势:基础不牢,缺乏大型项目历练,现有知识无法支撑当前的目标。
本学期规划:将《计算机组成》的知识与我抢票系统的目标关联。例如,学习CPU结构时,思考如何优化代码执行效率;学习存储器层次时,思考如何利用缓存机制减少I/O延迟。让底层知识为我顶层应用的目标服务
四、代码量与目标
我目前的代码量非常惭愧:
C语言:约800行(课程作业)
Java:约500行(课程实验)
Python及其他:约200行(自学抢票脚本尝试)
总计:约1500行
- 时间投入与WOOP计划
我深知要实现这个“硬核”目标,必须付出“硬核”的努力。我计划平均每周投入20小时以上在本课程及相关实践上。我毫不犹豫地选择 D. 比以前课要多很多,直到达到目标为止。
愿望(Wish):本学期,不仅吃透计算机组成原理,更要能编写出更高效、更接近底层的C程序,为我的抢票系统编写核心网络通信模块打下基础。
结果(Outcome):想象自己能清晰分析出售票网站API的瓶颈,并设计出针对性的请求策略,那种技术带来的掌控感将是无与伦比的喜悦。
障碍(Obstacles):
1. 畏难情绪:底层知识枯燥复杂,容易因看不懂而放弃。
2. 环境干扰:学习时容易被手机消息、游戏视频吸引。
3. 缺乏反馈:独自学习,遇到难题容易卡壳,陷入拖延。
计划(Plan):
1. 如果我在学习组成原理时感到枯燥畏难,那么我立刻将其与“抢票”应用关联,自问“这个知识点能如何优化我的脚本?”,带着问题去学习。
2. 如果我学习时忍不住想玩手机,那么我立刻启用“Forest”等专注软件,锁住手机,并承诺自己专注45分钟后可以休息10分钟。
3. 如果我遇到难题卡壳超过30分钟,那么我不会继续死磕,而是将问题清晰地记录到论坛(如博客园、Stack Overflow)或请教老师同学,避免陷入无效拖延。
我计划在本课程结束时,完成一个至少3000行代码的项目(可能是用C实现一个模拟票务队列的管理系统,或优化一个网络爬虫的核心模块)。平均到每周,需要稳定产出超过200行高质量、有思考的代码。这条路注定不易,但以战代练,以强烈的应用目标倒逼基础学习,是我找到的最适合我的路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