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与华是谁?
“华与华”是由华杉和华楠两兄弟于2002年创立的战略营销咨询公司。他们的核心方法论是 “超级符号”和“超级话语” ,主张用人类文化中固有的、人人都熟悉符号和话语,来降低品牌的传播成本,让品牌一眼就被记住。
他们的著名成功案例包括:
- 蜜雪冰城:“你爱我,我爱你,蜜雪冰城甜蜜蜜”的主题曲和雪王形象。
- 西贝莜面村:“I ♥ 莜”的符号和“闭着眼睛点,道道都好吃”的广告语。
- 汉庭酒店:“爱干净,住汉庭”的广告语。
- 足力健老人鞋: 专为老人设计的品牌和“穿上不挤脚,出门不打滑”的广告语。
这些案例在初期都取得了巨大的市场成功,也为华与华奠定了行业地位。
为什么有人说他“快不行了”?(争议与批评的核心)
这种说法主要源于以下几个方面,其核心是对华与华方法论有效性和局限性的质疑:
1. 审美争议与“土味营销”的标签
这是最直观的批评。华与华的设计风格常常被批评为 “土”、“丑”、“缺乏审美”。
- 案例: 他们为老娘舅餐厅设计的“超级符号”是一个巨大的、咧嘴笑的碗(被网友戏称为“舅碗”);为鲜丰水果设计的标志是一个巨大的绿色“X”;早期为360设计的“绿帽子”标志更是被全网群嘲。
- 争议点: 在华与华看来,审美不重要,识别度和降低传播成本才是第一位的。他们认为“丑”但能被记住,远胜于“美”但没人记得。但这种理念与大众,尤其是年轻一代日益提升的审美需求产生了剧烈冲突。很多人认为这种设计拉低了品牌档次,是一种“精神污染”。
2. 方法论“一招鲜”与失灵质疑
批评者认为华与华的方法论是 “万能膏药” ,不管什么品牌、什么行业,解决方案都是“超级符号+一句广告语+一首洗脑歌”。
- 模板化质疑: 很多人觉得他们的方案越来越同质化,缺乏创新。看多了他们的案例,会觉得套路都一样,品牌失去了独特性。
- 效果争议: 并非所有案例都像蜜雪冰城那样成功。有些品牌在使用华与华方案后,市场反响平平,甚至引发了老用户的负面情绪。这让人们开始质疑这套方法论是否真的“放之四海而皆准”,还是只是特定时期、特定品类(如快餐、下沉市场)的产物。
3. 与当代品牌建设理念的冲突
现代品牌理论更强调 “品牌价值观”、“情感连接”、“用户互动”和“长期主义” 。而华与华的理念则极端强调 “传播效率”和“购买理由” ,显得非常功利和直接。
- 冲突点: 华与华被认为是在做“传播”而不是做“品牌”。他们能快速让一个品牌被知道,但很难帮助一个品牌建立深厚的情感护城河和文化价值。对于追求品牌溢价和忠诚度的公司来说,这套方法可能就不适用了。
4. 创始人华杉的强势风格
华杉本人非常高调,经常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发表尖锐观点,抨击现代品牌管理理论是“骗人的”,强调自己的方法才是真理。这种“众人皆醉我独醒”的强硬姿态,虽然吸引了一批信徒,但也树敌众多,引发了大量圈内人士的反感和驳斥。这种高争议性也放大了外界对他的批评声浪。
结论:他真的“不行了”吗?
并不是。
更准确的描述是:华与华正在经历其方法论的巨大争议期,其适用边界正在被市场重新审视。
- 商业上依然成功: 华与华的客户依然很多,收费高昂(据说高达千万级别),并且不乏大品牌。这说明在商业市场上,仍然有很多企业认可其“简单粗暴有效”的逻辑,尤其是对于那些需要快速打开知名度、主打大众和下沉市场的消费品牌。
- 定位清晰,受众明确: 他的目标客户本就不是那些追求“美、酷、潮”的品牌,而是需要绝对效率和规模转化的品牌。在这条赛道上,他依然有很强的竞争力。
- 争议本身就是其方法论的一部分: “被讨论”甚至“被骂”在某种程度上也实现了他们“降低传播成本”的目的。蜜雪冰城的“土味”洗脑歌就是最好的例子,越讨论越出圈。
总结一下:
说华与华“快不行了”,更像是一种期望和批判,反映了很多人(尤其是设计圈和品牌策略圈)对其“反审美”、“模板化”风格的不满和厌倦。但从商业本质上讲,他依然牢牢占据着营销江湖的一席之地,只是他的那一套方法不再被所有人奉为圭臬,其局限性正变得越来越明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