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.关于我:不止于代码的多面手
- 我的兴趣:在热爱里收获成长
生活中的我,总喜欢在艺术相关的领域折腾。从初中开始,我就爱上了跳舞,第一次跟着视频练基础动作时,肢体僵硬得像 “机器人”,连简单的 wave 都做不流畅,反复练习后还总跟不上节奏。但我没放弃,每周坚持练 3 次,每次 2 小时,压腿、练体能时疼到出汗也咬牙扛着。慢慢到高中,我已经能和舞伴一起编排舞蹈,在学校文艺汇演上表演 —— 当台下响起掌声,聚光灯落在身上时,那种被认可的喜悦,比考了高分还让人激动。
除了跳舞,羽毛球也是我生活里的 “重要伙伴”。从高中开始,我就被羽毛球这项运动吸引 —— 第一次拿起球拍时,连发球都发不到对方场地,接发球更是频频漏接,每次和同学打球都输得一塌糊涂。但我没气馁,每天放学后留在操场练 1 小时,从握拍姿势、发球动作学起,还专门看羽毛球比赛视频,模仿专业选手的击球技巧。为了提升水平,我每周练 2 次,从基础的高远球、网前小球,到进阶的杀球、吊球,每一个动作都反复打磨。记得有次练杀球,手臂酸到抬不起来,就这样咬牙坚持,才慢慢掌握打羽毛球的技巧。
上了大学后我也没有丢下这项运动,偶尔会跟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打羽毛球,学会了团队协作 —— 比如双打时,和搭档要默契配合,互相补位,才能赢得比赛。羽毛球教会我的 “专注” 和 “坚持”,现在也帮我更快进入学习状态,遇到难题时,就像打球遇到强劲对手一样,不会轻易放弃。 - 我的闪光点:靠 “死磕” 练出的记忆与整理能力
很多人说 “找不到自己的优势”,其实我以前也这么觉得,直到发现自己在记忆和信息整理上比身边人强一些。比如背专业名词,同学可能要花 1 小时,我大概 30 分钟就能记住,还能串联起知识点之间的逻辑。
但这可不是 “天赋”,而是靠刻意练习来的。高中时为了应对政治的大量知识点,我每天花 40 分钟练 “思维导图记忆法”—— 先把知识点拆成框架,再填细节,最后用联想的方式记住。一开始效果不明显,坚持了半年后,记忆效率才慢慢提上来。到了大学,我又把这个方法用到专业课程上,比如整理《数据结构》里的树、图等知识点,不仅记得牢,做题时也能快速联想到对应的考点。
另外,我还很擅长文档整理。每次小组作业,最后汇总资料、排版报告的活儿基本都是我来做 —— 能把杂乱的实验数据、代码笔记,整理成清晰易懂的文档。
二、现状、经验和计划:在数据可视化课程里补短板、定方向 - 技能树与技术偏好:清楚 “会什么”“要学什么”
作为大三学生,前两年学了《大数据导论》《数据结构》《MySQL》《数据挖掘》等课程,现在对自己的专业能力有清晰认知:
(1)已具备的能力
能力 A:MySQL 基础操作:能熟练写 SELECT、INSERT、DELETE 等 SQL 语句,会做多表连接、分组统计,比如在 “学生选课系统” 课程作业中,能独立设计表结构,写出 “查询某门课最高分学生信息”“统计每个院系选课人数” 等复杂查询语句。
能力 B:数据基础认知:通过《大数据导论》和《数据挖掘》,了解大数据 “采集 - 清洗 - 分析 - 可视化” 的完整流程,能看懂简单的数据分析报告,知道用均值、中位数描述数据集中趋势,用方差描述离散程度。
能力 C:简单文档与 PPT 制作:因为喜欢表达,我很擅长把复杂内容转化为易懂的文档或 PPT。
(2)感兴趣的技术方向
我对数据可视化特别感兴趣!之前在《数据挖掘》课上,老师用图表展示分析结果,比纯文字直观太多 —— 比如用折线图看数据趋势,用饼图看占比,一下子就能抓住重点。我觉得好的可视化能让 “冰冷的数据” 说话,尤其是以后做政务相关工作,把复杂数据做成易懂的图表,能帮更多人理解信息。
(3)缺少的能力
编程能力薄弱:只会写简单的 C 语言代码(比如冒泡排序、链表增删),Python 刚入门,连基础的列表、字典操作都不熟练,更别说用 Matplotlib、Seaborn 做可视化了;
可视化工具实操不足:对 Tableau、Power BI 等工具,只在课本上见过,没实际用过,不知道怎么把数据转化为好看又实用的图表;
项目经验缺失:没做过完整的数据可视化项目,不知道从 “拿到原始数据” 到 “输出可视化报告” 的全流程该怎么推进。
(4)对数据可视化课程的期待
希望通过这门课,掌握 Python 可视化库(Matplotlib、Seaborn)和基础工具(如 Tableau)的用法,把该掌握的技术都学会,有条件的话再拓展些进阶技巧,比如交互式可视化。课程实践中,想先从 “数据整理 + 图表辅助” 的角色做起,帮小组整理原始数据,跟着队友学编程,慢慢参与到可视化实现中。 - 未来规划:先考公、再入专业公司
我的目标是先参加公务员考试,争取一次上岸,如果不行再考虑进专业对口的大数据公司
(1)为未来的准备
考公方面:每天花 2.5 小时备考,1.5 小时刷行测(重点练资料分析、判断推理,这两块和数据能力相关),1 小时看申论素材(积累政务相关案例,比如 “大数据优化政务服务”“智慧社区建设” 等),还加入了公考打卡群,和同学互相监督。
专业能力方面:怕考公期间专业知识脱节,每天抽 1 小时学 Python 基础,跟着网上的入门课写代码,比如 “用 Python 统计文本字数”“计算数组平均值”,慢慢打基础。
(2)我的优势与劣势
优势:① 对政务数据感兴趣,学习相关知识有动力,以后做公务员能更快适应;② 演讲和表达能力强,适合把数据结果汇报给他人;③ 有坚持的习惯,能长期备考和学习。
劣势:① 编程基础差,以后进公司可能跟不上技术节奏,需要现在补;② 对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不了解,不知道该重点学哪些技能。
(3)本学期规划
考公:每周刷 4 套行测题,总结错题;精读 3 篇申论范文,仿写 1 篇;
数据可视化课程:课前预习课本,课上认真记笔记,课后花时间练代码,每周完成 1 个小练习(比如 “用 Python 画折线图”);
平衡:每周留 3 小时读书、2 小时打羽毛球,避免学习太枯燥。 - 代码量:正视差距,慢慢追赶
(1)目前的代码量
C 语言:约 600 行(主要是数据结构课程实验,比如二叉树遍历、栈的应用);
SQL:约 500 行(课程作业和练习,比如学生系统、选课系统的查询语句);
Python:约 100 行(刚学的基础语法,比如循环、条件判断,简单的数值计算)。
(2)入职一流公司的代码量目标
问了学长学姐,入职一流互联网、人工智能或大数据公司,至少需要累计 1-2 万行代码量,而且得是 “有意义的代码”—— 比如完整的项目开发、复杂的可视化实现,不是重复写简单语句。现在我的代码量差很多,所以这学期要在数据可视化课程里多练。 - 时间投入与代码量计划:用 WOOP 方法定目标
(1)每周时间投入
前两年我确实浪费了不少时间,比如把太多时间花在刷短视频上,没认真学编程。现在大三了,必须发奋赶上!所以我打算D:比以前课要多很多,直到达到目标为止—— 每周拿出 14 小时用在数据可视化课程上(包括 2 小时上课时间,12 小时课后学习:看课件、练代码、做练习)。
(2)代码量目标
课程结束时:完成 2500 行代码(主要是 Python,占 2000 行,重点是可视化相关代码;C 语言和 SQL 补充 500 行);
每周完成量:按 18 周学期算,每周需要完成约 140 行代码。
(3)WOOP 方法落地计划
第一步:Wish(愿望):本学期数据可视化课程结束时,能独立用 Python(Matplotlib/Seaborn)完成 “某城市月度气温数据可视化” 项目 —— 包括数据清洗、画折线图(看气温趋势)、柱状图(看每月平均气温)、箱线图(看气温分布),代码量达到 2500 行,掌握基础可视化技能。
第二步:Outcome(结果):如果愿望实现了,不仅能通过课程考试,还能在简历上加一个可视化项目;以后考公面试,若被问到 “专业技能”,能举例说明;就算进公司,也有了入门的可视化能力,不用从零开始。想到以后能把数据做成好看的图表,就觉得特别有动力!
第三步:Obstacles(障碍):最可能的障碍是 “畏难 + 拖延”。比如看到复杂的 Python 代码,就觉得 “我肯定学不会”,然后不想动笔;或者计划晚上练代码,却总想着 “先刷 10 分钟视频再学”,结果刷到半夜,代码一点没写。以前很多次没学好,都是因为这两个问题。
第四步:Plan(if then 计划):① 如果看到复杂代码想放弃,就把代码拆成小步骤,先学第一步(比如先学 “导入 Matplotlib 库”),完成后给自己奖励(比如听一首古筝曲);② 如果想刷视频拖延,就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,用 “番茄 Todo” 计时,每专注 30 分钟休息 5 分钟,休息时只喝水、拉伸,不碰手机。 - 课程反馈态度:主动提问、认真反馈
我会选择有问题就问,至少一学期提三个问题,认真按时填写反馈。
以前总觉得 “提问会显得自己笨”,有问题不敢问,结果越积越多。现在想通了,老师就是来帮我们解决问题的。比如数据可视化课上,如果没听懂 “怎么用 Matplotlib 调整图表颜色”,我会课后找老师请教;填写课程反馈时,也会认真写 “这节课的案例很实用”“希望多讲些 Python 可视化的实操步骤”—— 好的课程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打磨,我的反馈说不定能帮到更多同学。
三、最后:写给自己的小约定
其实我也怕自己 “立了 flag 却没做到”,但这次想和自己约定:每天花 5 分钟写 “学习日记”,记录当天学了多少代码、有没有拖延,第二天怎么改进。如果最后没学好,最可能的原因是 “没坚持住专注”,所以我会把 “专注 30 分钟” 作为小目标,慢慢积累。
希望期末再看这篇博客时,能笑着说 “我做到了”!也祝大家在数据可视化课程里都能有所收获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