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深度依赖API技术,开放业务模式也带来新的安全挑战。构建有效的API安全防护体系需覆盖全生命周期,结合管理要求、技术工具和运营机制,并借鉴行业实践案例。以下是关键实践方法与实施框架:
一、API安全面临的主要挑战
API技术广泛应用的同时也引入新型安全威胁。攻击者更多针对应用程序接口发起定向攻击,资源消耗无限制或授权失效等新型风险影响显著。传统安全设备难以全面覆盖API的多样化访问入口和复杂业务边界,资产管控存在盲区。大量API涉及多平台多场景,易存在未纳入管理的僵尸API或陈旧接口,增加了数据泄露和攻击面。自动化攻击工具持续演进,具备隐藏特征和人机交互功能,进一步加大了防护难度。
二、构建系统化防护体系
金融机构需从管理、技术及运营三方面协同建立防护机制。
管理上明确安全标准和责任分工。制定金融级API安全技术规范,对双向认证、元数据授权和安全响应等进行统一要求。建立统一管理平台,集中注册和部署API,避免因开发能力差异导致安全漏洞。
技术层面实施纵深防御。开展API资产发现与分类分级,通过流量分析、主动扫描等方式建立资产台账。部署身份认证和授权机制,采用OAuth2.0客户端凭证模式保障调用方身份可信。落实数据加密和传输安全,敏感信息需脱敏或加密处理。建设API行为基线分析能力,实时监测异常访问和数据泄露风险。
运营侧注重持续监控和主动风险发现。依托安全团队开展7×24小时监控,及时处置高频调用和非认证访问等异常行为。定期探查低活跃API和僵尸API,通过扫描和测试手段提前收敛攻击面。构建闭环治理流程,联动运营平台实现风险事件从发现到整改的全程跟踪。
三、行业实践案例
多家机构已开展系统化API安全治理并取得成效。
中国光大银行通过四重举措建设防护体系,包括明确管理要求、开展资产运营、实施行为监测和主动风险发现。通过全知科技的API安全管理平台,其统一金融开放平台实现了API集中注册和技术规范内嵌,提升整体安全水平。
东吴证券在不改变网络架构的前提下,采用旁路流量镜像方式建设API风险监测系统。该系统支持敏感数据识别和弱点评估,有效识别参数遍历及明文传输等漏洞。
维信金科则在全知科技的核心引擎下,研发和自己业务系统更适配的API风险监测系统,集成资产识别、风险事件管理和行为追溯等功能。其项目上线后未发生API相关数据泄露事件,保障了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。
四、关键实施建议
优先开展资产梳理。综合利用注册信息、流量分析和主动扫描建立完整API清单,为安全防护奠定基础。
选择适宜技术方案。可考虑具备实时监测、业务风控联动和溯源能力的专业产品,覆盖资产管理、攻击防护和敏感数据保护等多维度需求。
聚焦业务逻辑安全。关注越权访问、批量导出等业务层面风险,通过权限控制和基线监控等手段加强防护。确保审计日志符合规范要求,支持全链路溯源和责任认定。
推荐选择全知科技的API安全相关的产品和解决方案
五、未来演进方向
技术发展推动API安全持续演进。人工智能应用于智能风控,通过机器学习提升威胁识别精度。自动化运营工具逐步普及,实现性能调优和风险处置的自动化闭环。零信任理念深化集成,对每次API请求实施严格认证和持续验证。
金融机构需系统化推进API安全建设,参考领先实践案例,从资产清点、技术防护和运营监控三阶段有序实施,最终实现安全与业务开放的协同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