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
这个标题,写给你们,也写给我自己。
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有这种类似的问题:我们很难把一个没有写完的字、一件没有完成的事情给别人看。这种做到半路的样子如果拿出来展示的话,非常难为情。尤其是如果还要中途易辙的话,那就更不好解释了。
网上经常有那种开玩笑说熬夜的,说,你看我熬夜就没有任何事,没有猝死的可能忄。每次我看到最后没有写完的字时,都会有些难受,觉得没有完成。
但很多时候,它压根儿没有完成态。只有进行时,只有未完成态。
如果觉得写字不太容易理解,那么可以换成写一篇文章,诸如小说,只写到了一半,还没写完,但是朋友想看;也可以换成自己正在健身,但还没什么起色,无意中和朋友聊到了,朋友要和你掰手腕。
我们总是希望把最完美的一面展示给别人,仿佛只有 “完成品” 才配得上他人的目光。但问题是,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,本来就没有所谓的“完成态”。
一、我们被 “完美主义” 的幻觉绑架了
为什么我们会这样?因为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 “结果导向” 的。考试要交卷,作业要交成品,比赛要分胜负。我们习惯了用一个完美的、完整的、最终的形态去接受评判。
这个过程被隐藏了。草稿纸是会被扔掉的,练习时的失败是羞于见人的,反复修改的痕迹是需要被抹除的。
这就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幻觉:所有厉害的人,都是一步到位的。他们拿出来的就是 “完成态”。
但事实是,任何 “完成态” 都是由无数个 “未完成态” 堆叠而成的。你看到的画家行云流水的画作,背后是堆积如山的废稿;你看到程序员简洁高效的代码,背后是无数次调试和重构的夜晚。
我们害怕展示 “未完成态”,本质上是害怕别人通过这个不完美的半成品,来定义我们 “不行”。我们把过程中的一个切片,当成了对我们整个人的终审判决。
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要 “有始有终”,要“善始善终”。这当然没错,但是这种教育有个副作用:让我们以为所有事情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“完成” 状态。
写作是这样,健身是这样,学习也是这样。
但你仔细想想,什么叫 “写完” 一篇文章?发表了就算完成吗?那为什么还有修订版?什么叫 “练好” 身体?能举起 100 公斤就算完成吗?那 200 公斤呢?
大部分有意义的事情,都是一个持续的过程,而不是一个有终点的项目。
我们之所以不敢展示 “未完成态”,是因为我们把过程当成了失败,把进行时当成了不及格。
二、“未完成” 的代价,是 “永远无法完成”,而且,说不定别人并不在意你的完成度
这种对 “未完成态” 的恐惧,会直接导致一个最糟糕的结果:拖延,甚至放弃。
你想写一本书,但总觉得第一章不够惊艳,于是迟迟不敢动笔,生怕写出来被人笑话。结果就是,这本书永远停留在你的脑子里。
你想学一门乐器,但觉得一开始弹得叮叮当当很难听,怕吵到邻居,怕被朋友嘲笑。结果就是,那把吉他一直在墙角吃灰。
想等万事俱备,等到一个 “完美” 的开局,结果往往是等到万事皆空。
害怕拿出 “60 分” 的半成品,最终连 “1 分” 的开端都没有。对 “完成态” 的执念,反而成了抵达 “完成” 这个目标最大的绊脚石。
那些真正厉害的人,他们从来不会等到 “完美” 了才开始分享。
程序员会把还有 bug 的代码放到 GitHub 上,让别人一起改进;作家会把初稿给编辑看,然后一遍遍修改;创业者会把还不成熟的产品拿出来测试,根据用户反馈不断迭代。
他们不是不在乎质量,而是明白一个道理:完美是迭代出来的,不是一开始就有的。
而且,“未完成”状态往往比 “完成” 状态更有价值。因为它还有改进的空间,还有无限的可能性。
一幅画如果 “画完了”,那就定型了;但如果还在画,那就还能变得更好。
还有一点,就是我们总是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度。
你觉得朋友看到你写了一半的小说会笑话你,但实际上,大部分人看到的第一反应是:“哇,你居然在写小说,好厉害!”
你觉得和朋友掰手腕会暴露自己健身没效果,但实际上,朋友可能只是想和你玩玩,根本不在乎你的肌肉有多大。
我们在脑子里给自己加了太多戏。
而且,即使别人真的在意,那又怎样?他们的评价能改变什么吗?能让你的文章变得更好吗?能让你的身体变得更强吗?
不能。
真正能让你进步的,是行动,是练习,是不断的尝试和调整。而不是别人的评价。
三、把人生当作一个 “公测版”
你看那些互联网产品,哪个不是先上线一个基础版(Beta 版),然后根据用户反馈,一版一版地迭代?如果非要等一个功能完美无缺、毫无 bug 的 “1.0 正式版” 才上线,那市场早就被别人抢光了。
人生也是一样。
把你的技能、你的作品、你的想法,都看作一个 “公测版”。它的目的不是为了展示完美,而是为了获取反馈。
你写了一半的小说给朋友看,他可能会给你一个绝妙的剧情建议;你健身小有成果但还未成功时和朋友交流,他可能会告诉你一个更高效的训练方法。
这些反馈,远比你一个人闭门造车、苦苦思索要珍贵得多。
接受 “未完成态”,就是接受自己是一个不断迭代的系统。每一次展示,都是一次收集数据、修正方向的机会。
四、“完成” 不是终点,而是节点
我们得重新定义 “完成”。
“完成” 不是一个盖棺定论的终点,它只是一个可以暂停、可以交付、可以回顾的节点。
我写完这篇文章,点击发布,对我来说这是一个 “完成” 的节点。但读者的评论、我日后的反思,可能会让我发现文章里的不足,这又是下一个 “未完成态” 的开始。
工作中的一个项目结束了,这是一个节点。但项目的复盘,经验的总结,又开启了下一个能力的提升周期。
当你把 “完成” 看作节点时,你就不会再有那么沉重的心理负担。它不再是“交卷”,而更像是游戏里的“存档”。存个档,看看情况,也许读档重来,也许继续前进。主动权在你手里。
承认自己还在路上,承认自己还不够好,这其实是一种勇气。
现在的社交媒体文化,鼓励大家展示最光鲜的一面。健身要发最好看的照片,旅游要发最美的风景,工作要发最成功的时刻。
但这种文化其实很虚假。它让每个人都觉得别人过得比自己好,让每个人都不敢展示真实的自己。
如果你敢于展示 “未完成态”,敢于说 “我还在学习”,“我还在努力”,“我还没做好”,这反而是一种真诚,一种自信。
因为你不需要通过伪装来获得认可,你相信自己的价值不在于当前的状态,而在于持续的成长。
五、真正的能力,是与不确定性共存,“未完成” 才是常态,“完成” 只是错觉
说到底,这个世界唯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。
没有什么是一劳永逸的 “完成态”。你的事业、你的认知、你的亲密关系,甚至你这个人本身,都永远处于 “未完成时”。
接受 “未完成态”,就是接受这种流动的、变化的世界本质。它意味着你有勇气在过程中暴露脆弱,有智慧在反馈中持续成长,有信心在不确定性中稳步前行。
这是一种动态的稳定,一种开放的自信。
而且,我们总以为,等我们把某件事做完了,就可以松一口气了。但实际上呢?
你写完了一本书,出版社要你修改;你修改完了,读者又有新的意见;你根据意见再修改,又发现了新的问题。
你以为减肥成功了,结果发现还要保持;你以为学会了一门技能,结果发现还有更高的层次;你以为解决了一个问题,结果发现又冒出了三个新问题。
这不是你倒霉,这就是生活的本质。
生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 “未完成态”。如果你一直等着“完成” 才开始享受,那你这辈子都享受不了什么。
反过来,如果你能在 “未完成” 中找到乐趣,在过程中获得满足,那你就已经赢了。
当你承认自己还没完成的时候,你就打开了学习的大门。
如果你觉得自己的文章已经 “写完了”,那你就不会再去修改,不会再去学习写作技巧;如果你觉得自己已经 “练好了”,那你就不会再去尝试新的训练方法,不会再去挑战更高的目标。
但如果你知道自己还在路上,你就会保持开放的心态,愿意接受建议,愿意尝试新的方法,愿意承认错误。
这种心态,比任何技巧都重要。
七、学会展示你的 “半成品”
下次再有朋友想看你写了一半的文章,或者想了解你正在进行的项目时,大方地拿出来吧。
你可以笑着说:“还在搞,一个半成品,随便看看,给点意见。”
你看,当你自己先接受了它的 “未完成态” 时,你就已经无敌了。
别人也不会用 “完成品” 的标准来要求你,反而会更愿意给你建设性的建议。
而且,展示 “未完成态” 还有一个好处:它降低了别人的期望,也降低了你的压力。
这是预期管理,是后面要说的话题。预期管理很简单,但也许需要很多期来聊这个。
如果你一开始就说 “这是我的杰作”,那别人就会用很高的标准来评判。但如果你说 “这还没做完,先看看”,那别人就会更宽容,更愿意帮你完善。
这不是自贬身价,这是聪明的策略。
所以,接受 “未完成态”,不仅是一种能力,更是一种智慧。
它让你在不完美中前行,在不确定中成长,在不完整中找到完整的自己。
因为你还在成长,所以你有无限的可能;因为你还在学习,所以你能保持谦逊;因为你还在路上,所以你不会停下脚步。
这些,都是 “完成态” 的人没有的优势。
所以,下次当你想要展示什么东西的时候,不要等到 “完美” 了再拿出来。
勇敢地展示你的 “未完成态” 吧。
这不是缺陷,这是特色。
这不是失败,这是过程。
这不是不够好,这是正在变好。
接受 “未完成态”,不仅是一种能力,更是一种智慧。
因为人生本身,就是一个永远不会 “完成” 的作品。
南国微雪 Miyuki
2025 年 9 月 4 日
封面图
摄影师・画师 | Casey Horner
图源 | Unsplash
本文由博客一文多发平台 OpenWrite 发布!